查看原文
其他

存在主义多少带有些悲情色彩

喵老师 哲学人 2017-03-10
者按:本文来自喵老师于6月4日在慧田微课堂(课题为「法兰克福学派之哈贝马斯、列斐伏尔和萨特」)上的部分互动;转载者请注明来自微信第一原创哲学公众号「philosophs」。

1.@何处惹尘埃:马尔库塞和马克思、毛并称为3M,为何会有这样的合称?马尔库塞在整个西方的影响力怎么样?

喵老师:称为3M最大的可能就是因为他们既都是马克思主义者,然后每个人的名字最前的字母都是M,所以就会有人这样把他们并提。

马尔库塞在整个西方的影响力当然是非常大的。他是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也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是“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另外一个就是弗洛姆,而且他非常有意思,是个积极的社会活动家,被誉为“新左派之父”和“青年造反之父”。他曾经在弗莱堡大学跟海德格尔学习哲学,并担任海德格尔的助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任教过。他的著作很多都很有名,主要著作有: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理性与革命》、《爱欲与文明》、《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单向度的人》、《文化与社会》、《反革命与造反》、《批判的哲学研究》、《美学维度》等。

从他的这些主要著作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的思想的基础和倾向,以及涵盖的范围,他的批判范围是比较深入而广泛的,还包括了心理学和美学方面。

也可以说,他的批判理论从性格和心理机制的批判入手,而解决的方式则是以审美和艺术为途径。

在对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推进的方面,马尔库塞主要是将技术理性批判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角度深入推进到人的生存结构中,对人的性格结构和心理机制的异化进行批判。这个当然是更加深刻的。

在现代发达工业社会条件下,异化问题早已经不仅仅是有形的政治经济力量,而是无形的文化力量,更严重的是这些异化逐步深入和内化到了人的生存结构中,导致人的性格性格和心理机制的异化。

在传统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压迫下,改善生存状况的需求会驱使人去反抗和超越现存秩序,而在以技术发展和消费娱乐为背景的文化力量操控下,人往往主动地与现存秩序认同在性格结构和心理机制的层面上把个体内在的超越和否定力量消解掉了。

人不仅不再反抗,反而迎合甚至享受这种异化的不自由状况。

2.@vieri21bin:黑格尔之后终于有人敢站出来力挺理性主义了。就是哈贝马斯。

喵老师:(偷笑)只不过我们要注意哈贝马斯虽然也是讲理性,不过他的理性更多的是潜能充分发掘发展之后的理性,而且这种理性所带来的精神内核恰恰是和黑格尔完全相反的。(至于具体是什么,课堂上已经讲得很清楚了。由于略敏感这里不重复了

3.@*德政:弗洛姆的解决方法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带着爱去工作,真诚地展现自我,有一种真正自由之后的轻松在里面,可是这种心态本身是不易达到的,本身又需要达到之方法。

而存在主义最终达到的是自由后的责任,是一种双重枷锁,带有悲观主义的倾向,带来的是自由之后的沉重。

二者的解决前提或者说面临的困境是相似的,而解决之道却显露着差异。这两种解决之道有没有内在的同一之处。由一个前提出发达到不同的终点,这两个终点是不是同一个终点,还是它们都还没有达到终点?

喵老师:弗洛姆思想的起点是人的性格结构的异化,其终点是超越这种异化而达到健全人格,其方法是带着爱和真诚去工作,其实就是一种与技术理性至上、而人沦为手段相反的积极自由状态。

这也是一种比较乐观的发展逻辑。不过,具体的操作过程和方法是很值得探究的,一种乐观的发展逻辑往往带有一点虚幻色彩。


而萨特的存在主义,其基本假定是人生而处在“自在的自由”亦即不自由与自为的自由,亦即超越“自在的自由”与不断超越自我之间,这里很难说能区分什么起点、过程和终点,什么目的方法或手段之类。


因为存在主义始终是注重当下和存在的整体性的,自由和不自由、自由和责任、自由和悲观主义,始终是融合不分地组成存在的整体的。向死而生的整个过程就是如此。


正是因为如此,存在主义的悲情色彩就更悲情了,人自始至终都不可能是完全自由的,而不自由也是存在不可逃避的一部分,并且构成存在的本质的一部分。


存在主义是一种回溯性、本源性的逻辑,回到存在初始,我们发现它本身就将不自由包含在内。这看上去是悲观的,但实际上是更具有大无畏的勇气的。


哲友@小儿的补充回答:弗洛姆有宗教情结,带爱工作与匠心相似吧。可惜当世的工作虽是自由选择的,但也是不可能长久稳定的,故那种爱很难有对象,除非自由职业者可能。

自由Ⅴ自律(义务→责任),这个学法律的很容易理解,就如自由选择的恋爱/结婚/合同,恋人间互有责任,配偶间更是,合同双方也互有权利义务责任。

4.@*永可:最近看了华为任正非在科学会议上的讲话很感动,具备强烈的使命感和哲理性。据您的研究,中国近代为什么落后了?现在我们应当怎样做才能赶上来?

喵老师:这两个问题好大!大家在留言区留言评论吧。这么大的问题,哲学不好回答。回答了也没什么意义。

5.*永可:@喵老师,请教下您,虽然现在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更加自由,理性能力也更强,但人个体和整个人类认识能力毕竟还是有限的,所以人是不是还是需要一种宗教信仰?如果需要,从实用主义观点出发,佛教和基督哪个更实用,纵观世界文明发展程度和科学水平,是不是基督更实用?

喵老师:人肯定是需要信仰的,但不一定是宗教信仰。


海德格尔晚期思想就讲得很好,他晚期讲天地人神四者之间平等和谐的圆舞,如四面镜子般的彼此映照,在这样一种关系中,破除了自然中心主义、上帝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当然海德格尔所处的时代最主要的成了反对技术中心主义,因为技术中心主义将以上三者都替代了,并对天地人神四者都具有根本的摧毁性。


很有意思的是,海德格尔在此提到了“神”。这个神就非宗教意义的神,既非古希腊的诸神,也非基督教的上帝,更不是人自身的神性,而是存在自身的神性,并且这个神圣性是由语言所召唤的,而它自身是不言说因此也不具备中心地位的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区别于任何传统形而上学的神。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神灵、神圣性。存在自身的意义就应当是令人敬畏之物。


实用主义去讲宗教,就复杂了,这个就会和政治纠结在一起。说哪个宗教更实用,基督教是不是更实用,这个怎么回答?


历史地、具体地从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去看啊,没有哪个宗教就是万年万能的。


好了,以下是6月18日微课堂预告:

被误解的哲学之「伊壁鸠鲁与“快乐主义”」

1.通常所理解的“伊壁鸠鲁主义”:“快乐主义”、“纵欲主义”;

2.伊壁鸠鲁的哲学目的:“追求幸福”;

3.什么是伊壁鸠鲁所指的真正的幸福?与感性和享乐、纵欲无关!

4.不幸福的根源:对自然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与人际关系的不和;

5.伊壁鸠鲁的理论与实践:如何追求幸福?

日哲学人公号的题图为:「天涯海角」。悠长的海岸线蜿蜒曲折,湛蓝的大海宁静而富有力量。躺在康沃尔的海滩上,任情享受海风,蓝天、白云、悬崖和大海交织出的美丽画卷。

推荐阅读:

有关「形象」以及萨特和「想象界」


Via:慧田君编|有异议请私信其微信「cc2cc-n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